English

研究区域发展理论的力作

2001-03-29 来源:光明日报 李君如 我有话说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其重大的战略问题。党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了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李清泉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书,引起了我的重视。该书是一部很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学术专著,主要特点是:

第一,视野开阔,立意较高。在什么范围、从哪个角度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该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和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问题,既着眼于国内发展的大局,又着眼于国际发展的大背景;既从经济学的角度,又从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等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既有新中国成立50年来区域发展战略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区域发展现状的剖析和今后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的政策建议;既强调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又提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通过不同区域有先有后的不平衡发展,在平衡发展中寻求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达到相对平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区域研究的领域。

第二,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全书在谋篇布局和许多观点上有独创性。比如,导言比较全面深刻地总结了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脉络,重点阐述了邓小平所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以及新形势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这些都是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有意义的成果,也弥补了现有区域理论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又比如,该书在对90年代我国区域差异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审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若干因素(包括自然、政策、体制、人力资源、经济全球化等),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既与其他大国区域发展一样受自然、资源、技术和产业等共性因素的影响,又与本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政策和体制因素有关,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区域差异问题,等等。这就丰富了学术界关于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国家寻求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三,联系实际、重点突出。该书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没有从概念到概念进行空洞的议论,也没有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坚持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注意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力求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比如,书中重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时期以来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效果,特别是对“九五”期间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十大政策及其效果,做了自己的评价。突出探讨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问题,提出了新世纪前期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若干政策建议,如西部大开发要转变旧观念、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当前特别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等,这些对于宏观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四,资料丰富、文笔流畅。该书为了比较准确描述50年来我国区域差异变化的总体态势,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技术处理,借鉴国外统计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等方法,并运用计算机列表绘画,更形象直接地再现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差异变化的轨迹,力求做到在统计和描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既科学又易懂。作者通过计算认为,笼统地说西部差异一直扩大,或者东中部差异一定小于东西部差异,或者东西部农村差异一定大于城市差异等,都是不准确的。此外,文字表述流畅,文章通顺明快也是这本著作的特色之一。

总之,该书是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很值得称道的一部好书。(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